苏州思霖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江苏举行“奋进新江苏 建功新时代”系列主题新闻发布活动平安建设专场

2022-09-13 10:52:19 访问量:


 原标题:“奋进新江苏 建功新时代” 系列主题新闻发布活动——平安建设专场

  胡竹: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江苏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举行“奋进新江苏 建功新时代”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十场——平安建设专场。

  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省委政法委副书记顾俊,省司法厅政治部主任赵庭朴,省公安厅副厅长陈旭,省应急管理厅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苏斌,扬州市副市长、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市公安局局长盛卫中,泰州市副市长、市公安局长刘宇轩,请他们为大家介绍江苏近十年我省平安建设方面的实践和成就,以及今后一个时期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请省委政法委副书记顾俊介绍相关情况。

  江苏省委政法委副书记顾俊:

  根据安排,下面我就近十年来我省平安建设、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方面的实践和成就,给媒体朋友们作一个介绍。

  一、关于我省平安建设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各地各有关部门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持续推进平安江苏建设,实现了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为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提供了安全保障。全省群众安全感从2012年的94%提高到2022年上半年的99.14%,政法队伍满意度从85.5%提高到95.92%,始终保持全国前列,江苏被公认为全国最安全的省份之一,全省有6个设区市、15个县(市、区)分别被评为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示范县。主要做法和成效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党的领导,加强政治引领。始终把加强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平安建设的一条主线,积极探索基层党建引领平安建设的新路径、新模式。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最大制度优势,成立新的平安江苏建设领导小组,由省委书记任组长,省长、省委副书记和政法委书记任副组长,46个省级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领导小组成员,统筹推进平安江苏建设。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大力推行“党建+”模式,把平安建设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与推行党员干部“大走访”常态化制度化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干部在平安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真正使党的领导覆盖到了平安建设每一个领域、每一个环节。

  (二)坚持以人为本,切实保民平安。把满足人民需要作为平安建设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打造平安建设人人参与、建设成果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全省持续呈现八类主要刑事案件、侵财案件发案下降、破案上升良好态势。把打击整治锋芒直指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涉黑涉恶问题,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打掉涉黑组织197个、恶势力犯罪集团695个,有效净化了社会治安环境。强力进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工作,电诈犯罪连续多年持续大幅上升势头得到有效遏制,立案数逐年下降。今年4月以来,根据中央统一部署,扎实开展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全省共立案侦办养老诈骗案件1146起,已破获1101起,共打掉犯罪团伙163个,抓获犯罪嫌疑人2770名,查扣追缴涉案财物价值6.9亿元,有力守护了老年人的“钱袋子”。深入推进社会面巡防规范化、专业化建设,不断优化勤务布局,织密防控网络,建立常态化巡防机制,提高街面见警率和巡防管事率,落实“1、3、5分钟”快速反应机制。强化公安武警联巡、路地公安联勤和区域警务协作,建强区域处突机动队、实战警种特侦队、机关合成行动队,实现重大突发事件快速反应、高效处置,切实保障社会面平安稳定。创新组织群众、发动群众机制,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平安建设,全省已设立各类群防群治组织3.6万个,发展平安志愿者390万人,打造出“平安联盟”“平安义工”等一系列平安志愿者品牌,为推进平安建设注入了强大力量源泉。

  (三)坚持预防为主,注重整体防控。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作为平安建设关键性要务,按照总体国家安全观要求,全面强化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各项措施,深入开展护航高质量发展系列行动,有力服务保障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组织开展“大走访”、社会矛盾和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扎实开展维护政治安全、社会矛盾化解、维护公共安全等专项行动,圆满完成一系列重大活动安保任务,确保了全省社会大局持续安全稳定。组织开展公共安全监管攻坚行动,围绕重点领域启动大检查大排查大整治,强化“两客一危一货”、渣土车、校车等重点车辆源头管理,全力防范事故隐患。不断加强校园和医院等单位及周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持续深化“平安企业”“平安校园”“平安医院”等系列平安创建活动,有效防范、化解、管控社会治安风险。加强诉源治理,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积极探索建立集中、分类、依法、就地“四位一体”多元化解机制,全省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保持在98%以上,95%以上的矛盾纠纷在乡镇以下得到化解。

  (四)坚持改革创新,强化科技支撑。把智能化建设应用作为平安建设新的增长点,大力推进体系架构、运行机制、工作流程智能化再造,发挥科技“利器”对平安建设的强大驱动效应。高标准建设省、市社会治理大数据中心,全面整合政法综治工作数据及各部门平安稳定数据资源,初步实现政法综治专业数据、政府部门管理数据、公共服务机构业务数据、互联网数据集成应用。以技防城建设为载体,以技防乡镇、小区、单位为基础,积极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和信息技术,全力打造技防江苏“升级版”。深入推进智慧审判、智慧检务、智慧警务、智慧法务、智慧监狱建设,积极打造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的智能化治理新模式。

  二、关于我省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各地各部门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部署要求,把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作为推进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支柱性工程,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全国率先全省域推进网格化社会治理,在全国率先推广建立正处级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综合指挥中心,出台首部网格化省级政府规章、首部市域社会治理促进条例,探索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江苏特点的社会治理之路。2021年底全省群众对网格服务管理满意率达97.68%。主要做法和成效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完善体制机制,推进共建共治共享。切实加强党对平安建设和社会治理工作的领导,积极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建设更高水平平安江苏的实施意见》,将平安建设和社会治理重点工作纳入全省党的建设考核、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考评,推动各地将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深化平安建设工作列入党委政府议事日程。省委平安江苏建设领导小组下设社会治安、社会治理等工作协调小组,统筹推进社会治理和平安建设工作。二是推动多元共治。大力推行“党建+社会治理”模式,把创新社会治理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将党支部和党小组建在网格,围绕基层党组织构建公共服务圈、群众自治圈、社会共治圈,鼓励引导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全省网格党建覆盖率达100%,努力形成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生动局面。三是坚持依法治理。在全国率先建立法治社会建设指标体系,持续推动社会治理和平安建设领域地方立法,近年来先后制定颁布《江苏省公共场所治安管理条例》《江苏省公安机关警务辅助人员管理条例》和南京《社会治理促进条例》等法规条例,所有村(社区)实现法律顾问全覆盖,在全社会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环境。

  (二)全面推进试点,打造市域特色品牌。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走在全国前列为目标,推动第一期试点市积极统筹谋划、全力组织推进、狠抓任务落实,第二期试点市不等不靠、提前介入、主动作为,上下统一部署、两期协同奋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相关工作得到中央政法委和省委领导肯定。一是高位统筹推进。省委书记吴政隆、省长许昆林多次对市域社会治理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要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为抓手,统筹发展和安全,提高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省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邓修明专题调研指导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强调要严格按照中央政法委部署要求,紧紧围绕省党代会提出的“社会治理效能显著提升”目标,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为抓手,聚焦平安稳定主责主业,不断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各地全部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平安建设)领导小组,党政主要领导把这项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亲力亲为、狠抓落实。二是加强分类指导。坚持“地区分类、项目分解、任务分领、经验分创、责任分担”,全面落实中央政法委《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指引(第二版)》要求,实行挂图作战、分类指导,制定任务分解表、责任分解方案,推动各设区市之间、县区之间、部门之间强化共同体意识,快跑者示范引领,慢跑者迎头赶上,通过团结协作跑好“团体赛”。三是积极培育典型。推动各地攻坚认领特色重点项目,瞄准一流标准,发挥首创精神,持续争先进、创特色、走前列,将规定动作做到位,自选动作做出彩,打造出苏州“八心”工程、南通“云图”治理、淮安“三化协同”工程、常州“五城同创”、泰州“12348”调解模式、徐州金融“网格驿站”、连云港“345”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镇江“三全”治理、南京红色网格、无锡“三智”样本、扬州平安联盟、盐城平安灯箱、宿迁“三网”融合等工作典型。

  (三)夯实基层基础,深化网格治理机制。以省“两办”名义印发了加快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相关意见,制定出台了《江苏省城乡格化服务管理办法》,深化网格化社会治理创新,积极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一是筑牢网格基础。组织实施“精网微格”工程,推动各地进一步划细做实基层网格,将网格细分为若干个“微网格”,构建“乡镇(街道)—村(社区)—网格—微网格—户”工作体系。目前,全省设立网格10.5万个、微网格41.7万个,配备专职网格员8.8万名(城市3.8万名、农村5万名),兼职网格员41.5万名。二是加强矛盾排查。组织开展社会矛盾风险隐患拉网式大排查大起底大化解专项行动,通过“拉网式”排查社会矛盾纠纷,及时评估研判风险隐患,逐一落实调处、化解、疏导、稳控措施,努力实现“隐患发现在网格、矛盾化解在网格,小事不出网格社区、大事不出乡镇街道”,有效防止群体性事件和个人极端案事件发生,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三是下沉力量资源。在全省政法系统建立“机关干部下沉一线、当好‘八大员’”长效机制,推动“三官一律”进网格,健全党员干部联系群众、深入网格等制度,引导和动员各类社会组织和居民群众广泛参与,有效实现社会治理和服务功能的深化拓展、精准释放、全面覆盖。四是强化智能应用。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大数据平台建设,整合部门信息资源、推动数据共享共用、搭建智能研判模型,做到数据一次采集、按需共享,业务一次办理、网上流转。

  (四)统筹资源力量,建强中心平台阵地。在综治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全覆盖的基础上,在市县乡推动建立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将指挥中心打造成社会治理调度资源的“主平台”、平安建设防控风险的“主阵地”、政法服务回应群众诉求的“主窗口”。一是打造治理资源调度平台。泰州、扬州、常州、徐州、镇江、南通、无锡、淮安、宿迁9市已成立正处级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全面统筹协调,扎实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协调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开展各专项工作,建立综合协调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工作体系。二是打造平安稳定实战枢纽。苏州、盐城等地县级中心通过建立分流指派、人员调度、检查督查、工作问责和考核奖惩等工作机制,聚焦平安稳定,加强风险隐患排查、重点人员管控、重要节点稳控,创新发展一站式解决模式,集中受理、统一协调处理各类矛盾纠纷问题。三是打造服务群众前沿哨所。南京、连云港等地整合资源、充实力量,健全乡镇(街道)政法委员统筹协调综治中心和社会治理局等工作机制,加强实有人口、特殊人群、重点人员等服务管理,凝聚融合平安志愿者、社会组织、热心群众等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化力量,开展疫情防控、风险隐患排查等工作。目前,全省市县镇三级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综治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建设实现全覆盖。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社会环境更加平安、服务保障更加优质、制度机制更加健全、方式手段更加智能、基层基础更加坚实、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目标,聚焦发展大局,不断推进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法手段创新,大力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江苏,为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提供有力保障。

  谢谢大家。

  胡竹:

  谢谢顾书记。下面请扬州市副市长、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市公安局局长盛卫中介绍扬州的有关情况。

  扬州市副市长、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市公安局局长盛卫中: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非常感谢社会各界一直以来对平安扬州建设工作的大力支持。在我们满怀豪情、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很高兴在这里与大家见面,分享平安扬州建设“防范化解风险隐患”工作取得的成效。

  扬州南濒长江、北负淮河,中贯京杭大运河,全市总面积6591平方公里、总人口456万人,下辖6县(市、区)和3个功能区,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连跨两个千亿级台阶、达到6696.4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4.7万元、跃升至全国城市第16位,近年来扬州先后荣获“世界运河之都”“世界美食之都”“东亚文化之都”三张世界级城市名片,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质更加凸显,“好地方”建设发展阔步迈向新征程。

  十年来,扬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树立“经济抓大项目、社会抓大治理”理念,有效防范化解了各类风险挑战,以更高水平的平安建设为“强富美高”新扬州提供了有力护航。全市没有发生有重大影响的案件、事件、事故,扬州获批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顺利通过“七五”普法考核验收,蝉联全国全省法治城市创建先进市,群众安全感连续保持在99%左右,群众合理诉求“只进一门、只认一人、最多访一次”的做法得到省委肯定,江都区蝉联平安中国建设最高奖“长安杯”,平安建设跻身全国一流,围绕风险隐患防范化解,扬州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风险防控机制更加健全

  一是健全完善平安建设协调机制。我们制定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更高水平平安扬州的实施意见》《市委平安扬州建设领导小组工作规则》等规范性文件,全面加强市委平安扬州建设领导机制,以最高规格健全完善市、县、乡三级平安建设工作协调新机制,系统开展政治安全捍卫、社会安定维护、人民安宁守护、网络治理安靖等十大工程,创新平安旅游、平安公交等新型平安创建机制,平安扬州建设迈上更高水平。

  二是健全完善风险预警预防机制。常态化拉网式开展社会矛盾纠纷和风险隐患大排查大起底大化解行动,全面推行集研判、协同、评估、责任于一体的风险防控“四项机制”,建立健全完善重大风险隐患提级研判、联动处置工作机制,全面加强重大决策风险评估工作,严格落实评估责任,精准掌握各类风险隐患信息,扬州被确定为全省重大风险清单管理制度试点市。

  三是健全完善应急处突响应机制。全面优化应急状态下的扁平指挥、快速响应、联动处置和社会动员能力,严格执行关键岗位24小时值班带班制度,建立“1、3、5分钟”快速反应机制。疫情发生以来,我们以高效的“平急转换”为关键,构建平时抓基础服务、战时能应急处突的工作格局,市委政法委牵头社区防控和社会稳控工作,发动全市近5万名政法干警和网格员、微网格联络员,紧密配合党委和政府,联动相关部门做好了疫情防控各项工作。

  二、风险防控基础更加稳固

  一是党建引领坚强有力。高规格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聚焦“党政主责”,明确市、县、乡三级均由党委、政府两个“一把手”承担市域社会治理第一责任,实现以上率下、顶格推动。同时,我们坚持党建引领,在全省率先全面完成基层审批服务执法“三整合”改革,赋予镇街186项行政审批服务权和567项行政处罚权,最大限度做到为基层减负、向基层赋能,并以社区为平台、网格为基础,在基层推行“一核(基层党组织)多元(社会组织)”服务体系,提升党建引领的基层治理效能。

  二是指挥体系高效实战。仅用一年时间,全面建成1个市级+9个县级+83个乡级市域社会治理指挥中心,形成市级统筹、县级统抓、乡级统办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三级联动指挥体系。市级中心统筹“大事”,负责重大风险问题研判等;县级中心统抓“难事”,负责各渠道反映诉求和问题隐患解决;乡级中心统办“琐事”,统筹开展基层党建、公共服务、综合执法、网格管理工作。创新实施“信息采集—上报—研判—分流—处置—反馈—核查”的闭环运作,有效提升了指挥调度整体效能。

  三是基层治理精细精准。组织实施“精网微格”工程,全市划分综合网格5280个,专属网格840个,微网格3万余个,配备专兼职网格员、微网格联络员、志愿者等,利用“大数据”分析,创新“智慧网格”运行,健全完善网格员、微网格联络员排查走访机制,使信息采报、隐患摸排、矛盾化解、防范宣传等基础民生服务在网格内落地落细,工作经验在中央政法委创新交流会上推广。

  三、风险防控手段更加智能

  一是打造智能化指挥平台。围绕扬州社会治理和风险防范实际需要,我们开发建设了涵盖5大基础数据库、10类主题库,归集各地、各部门190个应用系统的智能化指挥平台,实现了治理问题智能预警、实时决策、全域指挥。平台建成以来,已归集共享3573个库表、396个接口,累计调用分发数据16.5亿余次。

  二是丰富智能化数据应用。聚焦社会治安、民生事件、城市管理等案事件办理,我们将社会治理智能化平台与12345热线、数字城管、城市大脑等平台进行整合,推动智慧法院、智慧检务、智慧公安、智慧司法行政等建设融合推进,搭建了一批智能社会治理典型应用场景,基本实现了市域“多网融合、一网治理”。

  三是升级智能化基础设施。优化实施新一代“雪亮技防”工程,累计整合6万路视频资源纳入雪亮平台,深化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加快推进人像识别、车辆识别、智能门禁等感知设备升级改造,全市共建成268个“智安小区”,有效提高了社会治安防控智能化程度。

  四、风险防控效能更加彰显

  一是平安稳定大局持续向好。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全方位排查化解各类风险隐患,确保了全市大局持续稳定,创新实行“Top5”领导包案化解模式,由各县(市、区)两个“一把手”在内的5名党政领导挂包化解辖区最复杂5件矛盾积案,直至案结事了。从2020年开始已累计开展3轮,化解率超80%。

  二是突出问题整治扎实有序。深入推进扫黑除恶斗争,全市打掉涉黑性质组织13个,黑恶势力犯罪集团42个,扫黑除恶成效得到了中央督导组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迅疾部署开展打击整治养老诈骗、特殊困难群体救助帮扶、妇女儿童权益保障、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等专项行动,依法有序整治各类问题隐患,进一步兜牢民生底线。

  三是社会治安形势平稳可控。扎实推进升级版技防城和新一代雪亮技防工程建设,全面构建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入开展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整治行动,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持续加大“长江大保护”和大运河生态保护工作力度,建立健全新型金融纠纷调解中心,有效提升了驾驭复杂社会治安局势能力。全市刑事发案连续6年下降,连续8年123起现行命案全破。

  下一步,我们将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维护政治安全为统领,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为抓手,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切实防风险、保稳定、安民生、促发展,为“好地方”扬州筑牢更加坚实的安全底板,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也请各位媒体朋友能一如既往地关注、关心、关爱扬州,为扬州的发展摇旗呐喊,加油鼓劲,谢谢!

  胡竹:

  谢谢盛市长。下面请泰州市副市长、市公安局长刘宇轩介绍泰州的有关情况。

  泰州市副市长、市公安局长刘宇轩:

  各位领导,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

  十年来,泰州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发展和安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系列重要论述精神,全面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始终把统筹发展和安全作为工作遵循,一体防范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叠加风险,一体防范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交织风险,努力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我市社会大局始终保持安全稳定,群众安全感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主要工作成效体现在:

  一、坚持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作为工作主线,持续建强组织领导体系。着眼讲政治、讲大局,始终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摆在“头版头条”,坚持党的绝对领导,以认真贯彻落实党委(党组)国家安全责任制为统领,先后制定出台统筹发展和安全14个政策规定,调整完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12项专项行动,对应建立12个重点领域协调机制,推动形成了国家安全责任制“管总”,风险防控四项机制、重点领域协调机制“保畅”,党政领导挂钩“三个一”等机制“支撑”的制度体系,推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发展。压紧压实层级责任,建立完善“市领导抓总负责、重点部门牵头负责、参与部门协同配合”的组织架构,配套建立联席研判、协同防控、情报配合、风险评估、责任追究等工作规范,并与高质量发展、平安泰州建设有机结合,逐年提高重点领域安全风险指标考评比重,推动形成齐抓共管、协同作战的工作格局。

  二、坚持将政治安全作为生命线工程,持续维护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全力打造政治安全“放心市域”。深入实施维护政治安全专项行动,扎实推进反渗透、反颠覆、反恐怖、反分裂斗争,创新打造了“石榴籽工作室”等一系列在全省全国有影响的典型做法,牢牢守住了不发生重大有影响涉政、涉恐敏感案事件的底线。统筹抓好网上网下“两个战场”。着力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完善重大突发事件和热点舆情快速响应与协调处置工作机制、网络舆情闭环管理“六全”工作机制,确保各类重大突发事件高效稳妥处置,近年来我市“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回复率、满意度处于全省前列。坚决守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深化新思想“入心工程”,围绕意识形态重点阵地,创新设立问题交办、风险提示、验收评估“三张清单”,常态开展分析研判和风险处置,精准落实意识形态主管责任,有效维护了全市舆论环境持续平稳、健康向上。

  三、坚持将人民安全置于最突出位置,持续提高社会安定有序质态。科学精准防控疫情。慎终如始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探索建立“1357”疫情流调作战标准,持续调优指挥体系和工作机制,全面落实“早发现、快处置、精准控”措施,自疫情爆发以来,我市本土阳性病例全省最少,开发应用“车辆行程扫”等科技实战打法为全省提供了“泰州经验”。持续净化治安环境。以开展“六安”行动为抓手,持续推进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领域、突出治安问题专项整治,全面完成为期三年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目标任务,在全省率先出台“无黑城市”创建标准,探索建立40余项长效机制;我市万人刑事案件、“八类”案件发案率始终保持全省最低,命案连续14年全破。不断增强“城市韧性”。全面推进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创新开展“祥泰”系列演练和创建活动,先期选评280家市级“祥泰小区”“祥泰商超”“祥泰酒店”,引领带动省级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和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有效增强城市安全底色。

  四、坚持将安全生产贯穿发展始终,持续守牢高质量发展底线。全力防控金融领域风险。持续组织开展政府性债务风险和非法金融、互联网金融专项治理,全市非法集资风险连续4年保持大幅下降态势,P2P网贷机构全部退出线上业务,政府隐性债务风险连续2年实现“一年降一等”。全面擦亮城乡环境底色。创新实施“健康长江泰州行动”,全面落实长江十年禁捕,率先在全国启动“长江大体检”,水环境质量达到“十三五”以来最好水平,长江干流水质持续稳定在II类水;创新实施“天空地一体,守护泰州蓝”行动,PM2.5年均浓度下降至37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83.9%,相关做法被央视新闻联播报道,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标本兼治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制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1个总方案、24个重点行业子方案、194个市(区)地方方案和N个其他领域方案,实行重大安全风险“一票否决”和危化品项目“三个一律不批”,率先在全省建立“安全生产人民监督员制度”,完善举报奖励办法,得到国务院督导组肯定。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吨粮田”,2021年新建214万亩高标准农田,全市总面积315.48万亩,占耕地比重达71%。聚力攻坚科技“卡脖子”难题。推行企业创新积分申请、审核、统计、排名一站式服务,创新出台实施企业科技创新积分管理办法和支持头部企业“科创六条”,持续开展“揭榜挂帅”“协同攻关”行动,鼓励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高位嫁接大院大所、组建技术创新联盟,提高关键核心技术自给率,2021年以来,我市已先后攻克5纳米芯片刻蚀机核心部位等一批“卡脖子”难题。

  胡竹:

  谢谢刘市长。下面请记者朋友就感兴趣的问题提问,提问前先通报所在新闻机构名称。请记者朋友们举手示意。

  法治日报记者:

  请问,近十年来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办公室推进法治江苏建设的实践和成就有哪些,以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任务及工作打算?

  江苏省司法厅政治部主任赵庭朴: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法治建设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依法治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江苏、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统筹推动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治江苏建设蹄疾步稳、成效明显,为“扛起新使命、谱写新篇章”提供了坚实法治保障。

  这是党对法治建设集中统一领导不断加强的十年。健全制度体系。省委成立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委员会协调小组和办公室,将办公室设在省司法厅,统筹谋划、协调推进全省法治建设工作。市、县(市、区)全部成立依法治市、依法治县(市、区)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依法治省(市、县)体系实现全覆盖。健全议事协调机制。召开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工作会议,定期召开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会议,听取法治工作专题汇报,研究确定法治建设重点任务,协调解决法治领域重大问题。将法治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重点工作,纳入全省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体系,有力推动法治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同奖惩。各市县党委法治建设议事协调机构在同级党委及其常委会领导下,充分履行对本地区法治建设牵头抓总、谋划推进、督促落实职能,统筹整合各方面资源和力量推进法治建设,确保中央和省委法治建设决策部署落到实处。突出基层基础建设和责任落实。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市县法治建设的意见》,推动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全面依法治省基层基础不断夯实。出台贯彻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规定实施办法,健全完善党政主要负责人“述法”工作机制,推动县级以上党政机关普遍设立公职律师或法律顾问,建立健全法治督察与纪检监督协作配合机制,组织开展法治建设重点领域督察,法治建设政治责任有效压实。

  这是法治江苏建设规划布局不断完善的十年。突出规划引领顶层设计,制定实施《法治江苏建设规划(2021-2025年)》《江苏省贯彻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实施方案》和《江苏省法治社会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配套出台相应重要举措分工方案,构建起法治江苏、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总蓝图、路线图和施工图,出台《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推动更高水平法治江苏建设的意见》和《法治服务保障江苏“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实施意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决策部署。在全国首创推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江苏实践指标》,作为指导各地各部门推进法治建设的重要牵引,以科学完善的指标体系动法治江苏建设向纵深发展。

  这是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重要作用不断彰显的十年。聚焦科技创新、乡村振兴、民生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社会治理等重点领域,加快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急需的地方法规规章制度,截至目前,全省现行有效省级地方性法规267部、政府规章134部,行政程序条例、土地管理条例、生态文明教育促进办法等多个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在全国领先,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格局基本形成。聚焦推动依法防控疫情,严格执行疫情防控和应急处置法律法规,强化疫情防控法律服务,积极运用法治方式帮助企业群众纾困解难,形成“法治体检”“产业链+法律服务”等机制模式,有力保障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聚焦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一体有效深化“放管服”改革,累计取消下放调整行政权力事项1344项。深入推进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出台《江苏省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实施办法》,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依法行政制度体制日益健全。助力“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深入推进涉外法律服务业发展,在15个国家推动建立16个涉外法律服务中心。制定《江苏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江苏省促进政务服务便利化条例》,依法破除各种市场准入壁垒,完善产权依法保护制度机制,持续打造“不见面审批”“3550”改革等品牌,建成省市县乡村五级政务服务体系,92.5%的审批事项网上可办,90%以上事项实现“一窗”分类综合受理,基层政务服务基本实现“省内通办”“跨省通办”“一网通办”。聚焦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六五”“七五”普法规划全面落实,“八五”普法规划扎实推进,落实公民终身法治教育制度,开展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试点,创新深化普治融合机制,建成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121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70个,建立法治文化阵地1.8万余个,建成法律援助工作站1256家,培育法律明白人20余万名,2万余个村(社区)普遍建立“援法议事”工作机制,持续推动解决法治领域突出问题,人民群众法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这是法治领域改革创新不断深化的十年。公正司法方面,深入推进以司法责任制为重点的司法体制改革,制定深化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的实施意见,积极推动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谁办案、谁负责”司法责任制进一步落实。积极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改革,出台办理认罪认罚刑事案件的指导意见,全面推开控辩协商同步录音录像,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实现全覆盖。扎实推进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在全国首创“9+1”环境资源审判机制,建立企业破产处置省级协调联动机制,构建完善综合治理执行难工作大格局。在全国公益诉讼检察试点工作中先行先试,提起全国首例民事公益诉讼和英烈保护公益诉讼案件。严格规范行政执法方面,持续深化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印发深化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指导意见,探索实行跨领域跨部门综合执法,积极推进“大数据+指挥中心+综合执法队伍”新模式,市场监管、生态环境、文化市场、交通运输、农业农村、应急管理、城市管理等领域综合执法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全面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组织开展基层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专项行动,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裁量权基准,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水平不断提升。夯实政府层级监督方面,大力推进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全面推进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建设,行政复议实质性化解行政纠纷主渠道作用有效发挥。优化公共法律服务供给方面,深化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热线、网络“三台融合”,推出“全生命周期”的法律服务产品,建立健全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机制,统筹推进律师、公证、法律援助、司法救助、司法鉴定、人民调解、仲裁等体制机制完善和相关工作,开发全国首个线上多元调解平台“苏解纷”,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法律服务全覆盖,176个省级以上园区实现公共法律服务进驻全覆盖,为2万多个村(社区)配备法律顾问,形成“7×24小时”全天候公共法律服务模式,全面构建覆盖城乡、普惠均等、便捷高效、智能精准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这是法治工作队伍建设水平不断提升的十年。按照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的总要求,坚持不懈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制定出台《江苏省贯彻落实〈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规划(2021—2025年)〉的实施意见》,不断提高法治工作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全面加强。扎实推进法治专门队伍人才建设,强化各类人才科学配置,实施立法和执法队伍能力提升行动,推行人民警察单独职务序列,深化法官、检察官员额制度改革,健全常态化遴选机制,全省现有员额法官6883名,员额检察官3376名。严格落实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更加有力。扎实开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深入整治顽瘴痼疾,大力开展英模宣传,法治专门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水平稳步提高。加强党对法律服务工作的领导,健全法律服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和执业行为规范,建立法律服务人才库,持续优化法律服务队伍结构,律师、公证员、司法鉴定人等法律服务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截止目前,全省共有律师4.2万余人,律师事务所2300余家,县域律师万人占比超过万分之一。

  法治江苏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整体谋划、统筹兼顾、协调推进。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法治建设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使法治成为江苏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显著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目标,聚焦发展大局,创新工作举措,扎实推进全面依法治省实践。一是深化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贯彻。把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推进法治建设工作的根本遵循,在学懂弄通做实上持续用力,坚定自觉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落实到全面依法治省全过程各方面,引领法治江苏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行。二是深入抓好“一规划两方案”落地落实。强化刚性要求落实,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强督促指导,做好衔接协调,推动各地各部门不折不扣抓好重点任务实施,努力将法治蓝图转化为全面依法治省的生动实践,转化为法治江苏建设的新成果、新成效。三是夯实社会治理基层基础。认真贯彻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市县法治建设的意见》,切实打通全面依法治国“最后一公里”。紧盯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大力实施法治惠民实事,着力增强公共法律服务精准性,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法治获得感。四是压紧压实工作责任。紧紧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进一步拧紧责任链条,不断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和水平。完善党政主要负责人“述法”机制,进一步凝聚法治建设工作合力,为“扛起新使命、谱写新篇章”贡献更多法治力量。

  新华日报记者:

  请问近十年来,江苏公安机关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方面有哪些实践和成就,下一步在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方面有哪些打算?

  江苏省公安厅副厅长陈旭: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公安机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公安部的统一部署要求,把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作为护航“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对更高水平平安江苏期待的重要一环来抓,以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为目标,以推进“省厅主责、市县主战、派出所主防”实战化职能体系改革为牵引,着力健全完善全时空控制、点线面结合、打防管控相衔接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有力维护了社会治安大局稳定。近年来,全省公众安全感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全部刑事案件、八类主要案件、侵财案件呈现发案下降、破案上升的“三降三升”良好态势,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治安环境。

  我们努力织密社会面治安防控网络,街面犯罪发案率年均下降5.3个百分点。在街面,着眼于打造主动进攻型巡防体系,在城市重点部位布建310个街面警务站和868个应急快反点,定岗定责落实“1、3、5分钟”快速反应机制,确保做到第一时间发现警情、第一时间处置警情。在外围,统筹布建100个环苏、环宁、跨江公安检查站,330个市县际治安卡口,426个城市出入口警务查报站,形成扼守交通要道的防控屏障。在空中,以全面开展升级版“技防城”建设为契机,推动社会面治安监控系统高清化、智能化升级改造,初步形成了“点上覆盖、面上成、外围成圈、城乡一体”的科技防控网络。严密的防控体系,有力地遏制了街面犯罪的发生,2013年以来全省抢劫、抢夺和盗窃等案件年均下降5.3%。

  我们大力推进实战化职能体系改革,实现防得精准打得有力。按照“省厅主责、市县主战、派出所主防”实战要求,新一届省公安厅党委构建了职能清晰、衔接有序、运行高效的警务实战体系,以全警实战为导向,专门编制实战清单,为各层级公安机关明职定责。省公安厅带头建立了“早碰头、午会商、晚研判、周调度”常态化研判机制,各级公安机关纷纷建立相应的信息研判制度,实现各层级指令上下直达、信息全面汇聚、责任层层传导,对各类风险做到发现在早、处置在小。在近期开展的夏季治安打击整治“百日行动”中,各省各地公安机关和各警种部门各司其责,通过“主动巡、主动查、主动防、主动打”,有力地维护了全省社会治安大局平稳,今年6月份以来,全省刑事警情发案数同比下降8.28%,刑事案件破案数同比上升26.6%,其中寻衅滋事、故意伤害等夏季特点警情同比分别下降46.3%、55.9%,道路交通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16.3%和32.5%。

  我们着力推动社区防控走深走实,90%的隐患矛盾在基层化解。深入实施社区警务战略,推动警力下沉、警务前移,配齐配强派出所和社区民警以及专职社区警务辅助人员,实行“一社区一警”、“一村一警”,不断提升社区防控力量。创新推进“平安前哨”工程,推动警格、网格深度融合,打造“平安前哨”,50万名网格员成为“平安哨兵”,社区治理由“独自撑篙”向“众人划桨”转变,90%的安全隐患和矛盾纠纷在网格内被发现和化解处置。积极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开展“苏安行动”,在全省日均接警15起以上的派出所全面建立“派驻式”人民调解室,配备专职人民调解员,推动矛盾纠纷就地化解,矛盾调解成功率达95%。

  我们构建以合成作战为特征的打击犯罪新机制,全省现行命案连续九年全破。深入推进省、市、县三级公安机关合成侦查中心建设,推动力量、资源和手段高度融合、向打击犯罪聚焦,紧盯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的突出治安问题,发起系列专项集群会战。严打严重暴力犯罪,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决定性胜利,一批涉黑涉恶的犯罪团伙受到严惩,全省现行命案连续九年全破,南医大女生被杀等一批沉积20年以上的命案积案也得到侦破。严打严防侵财犯罪,以破大案的方法和手段全力侦破侵财案件,切实守护好老百姓的钱袋子安全。2015年以来全省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破案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追赃挽损15.89亿元。严打食药环类犯罪,食药环犯罪案件破案数明显上升,长江禁捕退捕执法整治工作绩效位居全国第一,为江苏天更蓝、水更清、长江的鱼更欢和守护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严打严防经济犯罪,坚持抓早抓小、超前预警、联动共治,全省未发生重大有影响的经济案件,“猎狐行动”成绩位居全国前列,为国家挽回损失200余亿元。严打黄赌毒犯罪,全省黄赌警情持续下降,毒品消费量处于全国最低水平。

  我们积极做好单位内部安全防范工作,单位内部发案率下降了近一半。纵深开展“平安校园”“平安医院”等系列创建活动,推动全省事关国计民生和公共安全的2.4万家重点单位,构建较为完备的治安保卫责任体系,全面落实人防、物防、技防、制度防等措施,整体安防达标率接近98%,其中全省中小学、幼儿园专职保安配备率、一键式紧急报警系统安装率、重要部位视频监控联网率、门外公安自建探头设置率均达100%。突出抓好护学岗建设,在城市、县城及乡镇中心学校全面设立公安护学岗基础上,全面组建“警校家”护学联盟,每日保持1.4万余名警力、6.5万余名群防群治力量常态护学,努力让孩子们高高兴兴上学、平平安安回家。针对涉油、涉气、涉电、涉校、涉医等突出治安问题,将专项整治工作与长效机制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始终保持对多发性、方面性案件事故的严打严防态势,近5年来,全省涉油、涉气、涉电、涉校、涉医类案件呈逐年下降态势,暴力侵袭师生、医护人员,打孔盗油、破坏三电设施案件破案率达100%。

  下一步,全省公安机关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刻把握社会治安形势的规律特点,大力推进实战化职能体系建设,不断提升保民平安、维护稳定的能力水平。我们将持续升级立体化现代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织密全域覆盖、整体联动的防控网络;创新完善合成化、专业化打击犯罪新机制,坚持打防并举,着力提升对新型犯罪、民生犯罪的惩治效能;加快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深入做好管控治安要素、排查风险隐患、化解矛盾纠纷等工作,不断夯实社会平安稳定基础,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同时,

  加强,对党忠诚、服务人民,为公安机关扛起新使命、谱写新篇章。

  谢谢。

  江苏法治报记者: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是推进平安建设的重要着力点。扬州激活基层社会治理“末梢神经”,建立了微网格工作体系。请介绍一下“微网格”体系建设的思路和举措。

  盛卫中:

  微网格工作体系建设是扬州市委、市政府学习借鉴新时代“枫桥经验”,针对疫情防控暴露的基层治理短板问题作出的重要部署,是我们防范风险隐患、化解矛盾纠纷、夯实基层基础的重要保障和可靠支撑,体现了扬州的首创精神和创造活力。去年十月份,提出构想。十二月底,微网格工作体系基本建成。全省部署“精网微格”工程后,我们主要是坚持“四好标准”,通过划细做强基层网络,持续强化“微网格”体系建设,推动“微治理”“微服务”,实现高精度覆盖。

  一是细化网格,凝聚“组织力”。微网格是对现有基础网格的细分,我们坚持“50至100户左右为基本单元”的基本标准,完成了全市微网格全部上图,推动人、房、部件、事件、监控等要素进格,建立健全网格和微网格划分、人房关联等基础信息的动态更新机制,网格员第一时间录入平台,推动了治理过程和治理行为全量数字化。

  二是选好人员,提升“战斗力”。我们按照“一个微网格一名联络员多名志愿者”的模式,广泛吸纳退休老党员老干部、党员群众、物业人员等,作为微网格联络员和志愿者。同时,依托“网格+行动党支部”“微网格+机关党员干部志愿者”联建共创等机制平台加强党建引领,让每个微网格都洋溢志愿精神、飘扬鲜艳党旗。

  三是搞好培训,增强“软实力”。我们建立健全了市县两级网格学院,坚持专业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制定统一教学大纲、明确差异化教学内容、细化动态考核标准,以新进人员岗前培训为重点,全方位做好微网格联络员培训工作,常态化开展疫情防控、矛盾纠纷化解等专项专题培训,切实提升了网格力量的服务能力。

  四是抓好保障,夯实“支撑力”。我们研究制定了网格化服务管理事项、微网格联络员职责清单等,厘清了网格员和微网格联络员的职责边界。出台了微网格体系助力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增强微网格体系实战能力。同时,督促各地将微网格工作性经费统一保障,确保同一地区落实同工同酬,给予微网格联络员必要的工作补贴,逐步缩小地区差异,使新时代“枫桥经验”真正在扬州微网格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光明日报记者:

  我们了解到,2018年,省应急管理厅在机构改革中组建成立,主要承担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等职能。请问,组建以来主要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哪些成效?今后一个时期准备如何强化安全防范,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江苏省应急管理厅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苏斌: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也借此机会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应急管理工作的记者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

  正如记者所说,省应急厅主要承担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三项职能,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近几年,全省应急管理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总书记“务必整出成效”和“两个不放松”的重要指示,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统筹发展和安全,持续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有力有序防范应对灾害事故。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突出专项整治,全力防范安全风险、消除事故隐患,在预防上下功夫。

  注重树牢安全理念。省委、省政府以上率下,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每季度专题研究安全生产,组织召开省市县三级中心组安全生产学习交流会,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作为各级理论学习中心组必学内容。持续开展“百团进百万企业千万员工”安全生产学习宣讲,省政府所有副省长和所有市、县党政“一把手”深入基层开展宣讲,全省3.4万余名领导干部宣讲近10万场次,覆盖各类企业百万余家,全省近千万人接受了安全生产教育。

  注重压实各方责任。对领导干部,明确细化了省市县乡四级党政领导的安全生产责任清单,从2019年8月起,陆续完成对13个设区市和9个省级部门单位的安全生产巡查,实现一届任期全覆盖。今年开始,组织开展新一轮对县(市、区)的“下沉式”巡查。对行业监管部门,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明确71个省级部门和中央驻苏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职责任务,推动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省级部门设置行业安全监管内设机构。同时,省安委办牵头,及时明确新业态、新领域的安全监管职责,推动各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消除盲区。对广大企业,细化出台“企业主体责任20条”,解决落实主体责任“做什么”的问题;率先在全国实施《工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报告规定》,要求企业主动辨识报告安全风险,解决“怎么做”问题;强化监管执法,特别是结合《安全生产法》修改实施,强化普法、严格执法,解决“责任不落实有什么后果”问题。今年以来,我们又聚焦执法对象、事项、方式、处罚“四个精准”,大力实施“精准执法+优质服务”,推动企业落实责任。

  注重隐患排查整治。坚持把危化品领域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深入推进生产、存储、使用、运输、废弃处置全生命周期安全防控,全省化工园(集中)区由40家压减到29家,重大危险源企业由870家压减至618家。统筹推进安全生产大检查、百日攻坚行动、专项整治督导等一系列巡视、督导、检查,推动安全生产工作持续保持前进动力。比如,今年7月,省安委会部署开展安全生产百日攻坚行动,坚持小切口、抓关键,分析研究近些年全国发生的重特大事故,梳理出共性问题,提炼出危化品、自建房、燃气、两客一危一货、消防等11个重点行业领域84条攻坚内容,对发现的重大问题隐患列单销号、动态清零。

  应该说,通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一大批重大安全风险得到有效防控,一大批安全隐患得到系统治理,一大批群众身边可能酿成大事故的“小隐患”得到有力清除,全省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连年实现“双下降”。

  二是突出应急管理,全力建强指挥平台、提升队伍能力。

  我们的主导思想是立足“全灾种、大应急”,全面加强应急能力建设。指挥体系上,建成了集应急值守、监测预警、分析研判、辅助决策、指挥调度为一体的应急指挥信息系统,现在,出现灾害事故,应急指挥“看得见、判得准、调得快”,救援指令“直达现场”,应急响应、救援、处置的速度大幅提升。应急队伍上,遴选建设了25支省级应急救援专业骨干队伍,涵盖危化品、矿山、防汛、地震地质、森林灭火等领域,建成6个国家级、省级应急救援基地,初步形成以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体、专业应急队伍为支撑、社会应急队伍为协助、专家应急队伍为支援的力量体系。信息化支撑上,汇聚了12个省级部门的16万余路视频监控,建成了安全生产问题处置、危化品全生命周期和煤矿生产安全等监管平台,优化完善了危化品、煤矿和非煤矿山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大数据安全力”加速提升。

  三是突出综合减灾,全力优化防范体系、提高应对效能。

  强化监测预警。推动形成气象灾害应急会商机制,动态关注天气变化,及时下发灾害风险提示。建设预警信息精准发布系统和外省来苏人员预警信息发送平台,建立预警短信发送专用通道,9万多个应急广播“大喇叭”实现“入村到户”。强化灾害防范。发挥减灾办统筹协调作用,有序推进海岸带保护修复、地质灾害治理等自然灾害防治九项重点工程,全面完成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调查任务,建成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900余家,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强化救灾救助。有效抗御超强台风“利奇马”“烟花”和长江太湖流域洪水。2018年以来,累计拨付救灾资金2.03亿元,调拨救灾物资约5.4万套,有力保障受灾地区生产生活秩序恢复正常,让受灾群众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我省安全生产正处于爬坡过坎期,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救灾正处在攻难关上水平的关键时期,各类风险隐患交织叠加,极端天气多发频发,不确定因素增多。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应急管理系统将重点抓好“四件大事”,努力为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现代化篇章提供坚实安全保障,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一是持续深化专项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始终把“查大问题、除大隐患、防大事故”摆在突出位置,细化研究防范应对重特大事故的实招硬招,在危化品、燃气等重点行业领域高标准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对重点整治事项实行清单化、目标化、节点化、责任化管理。

  二是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全面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强化“负面清单”倒逼,加密高危行业领域企业风险报告频次,细化不同等级风险管控措施,精准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强化“正面清单”引导,聚焦隐患排查治理、现场管理提升、全员责任制落实等重点要素,全面推进企业标准化建设。强化源头防范,严格安全准入,深化高危行业领域安全技术革新与设备升级改造,压降危险区域作业人数。

  三是切实强化基础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健全完善安全管理法规标准,加强新兴领域研究,整合基层监管力量,消除安全监管盲区漏洞。推进应急管理数字化建设,提高风险防范和隐患排查标准。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开展全民安全宣传教育。

  四是大力加强灾害防范,全力筑牢防灾减灾防线。坚持防抗救一体化应急救援救灾救助模式,推动形成从预警监测到提示应对、从力量前置到转移安置、从物资储备到及时救助、从灾情统计到灾后重建的体系化灾害应对防范机制。

  央广网记者:

  请问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泰州在更好统筹发展与安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方面,有哪些打算和措施?

  刘宇轩:

  谢谢提问。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泰州将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大要求,以党的二十大安保为主线,以打造长三角地区最具安全感城市为目标,深入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努力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

  聚焦“疫情要防住”,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压实“四方责任”、落实“五早”要求,做好常态化快速平战转换,努力用最小代价实现最大防控效果。坚持人、物、环境同防,充分利用网格化机制和信息化手段,全面推广气泡模式保应急状态下的企业运营,以“早发现”+“快处置”+“气泡式”筑牢防控屏障。围绕核酸检测、流调溯源、隔离转运、医疗救治能力建设,增强储备、统筹调度,推动硬件配置再强化、运转机制再优化,不断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聚焦“经济要稳住”,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做好大型企业债务、非法集资、企业互保联保、中小法人金融机构等风险化解工作,加强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风险管控,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加大政府隐性债务化解工作力度,建立全口径政府性债务监测机制、债务风险预警处置机制和问责追责机制,加快国有融资平台清理整合,确保风险可控、稳妥有序化解。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高产稳产的“吨粮田”,确保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稳产保供。落细落实用电用能用气等保障方案,科学精准调度,应对供需缺口,确保能源安全稳定。全力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及时优化完善房地产政策,加强科学研判,做好应急预案,有效防范停工断贷风险。

  聚焦“发展要安全”,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各种渗透破坏、污名抹黑等活动,坚决防范其他领域风险向政治领域传导,巩固发展政通人和的良好局面。深入推进意识形态斗争,巩固高校和网络两大阵地,加强网络安全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切实减少负面事件和负面舆情。扎实推进安全生产大检查、百日攻坚行动和“三年大灶”专项整治,聚焦危化品、道路交通、造拆船、经营性自建房、城镇燃气、特种设备等重点领域,压紧压实安全生产责任,坚决防范较大及以上事故发生。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推进“健康长江泰州行动”,坚决守住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底线。深入推进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创建,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不断深化“信访突出问题攻坚化解年”行动,扎实推进“祥泰”系列创建,切实筑牢平安基石。

  胡竹:

  今天的提问就到这里,如果还有其他问题,可与有关部门或相关设区市联系,会后进行深入采访。发布会有关素材,可以到省政府新闻办提供的电子邮箱里查询下载。“奋进新江苏 建功新时代”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到此全部结束,感谢各位记者朋友这五个月以来对本次系列主题发布给予的大力支持和宣传报道。

  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


最新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