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思霖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恶语比刀剑伤害更大,网络暴力何时休?

2022-12-06 14:42:57 访问量:


  近日,中央网信办印发《关于切实加强网络暴力治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建立健全网暴预警预防机制、强化网暴当事人保护、严防网暴信息传播扩散、依法从严处置处罚等作出要求,切实加大网暴治理力度,进一步压实网站平台主体责任,健全完善长效工作机制,有效保障广大网民合法权益,维护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

网络暴力成为顽疾强力整治刻不容缓

  如今,网络暴力已成为亟待解决的“毒瘤”和“顽疾”。近日,河南新郑三中女教师在家上网课时,遭遇“网课入侵”,黑客用各种恶劣下作的手段扰乱直播课堂秩序,教师情绪激动落泪退出了直播课堂,两天后这位老师因心梗去世。不久前,一位上海女士为了感谢给父亲送菜的外卖小哥,给小哥充了200元话费。然而,有网友认为200元话费的酬金太少,对她进行网暴,这位女士不堪重负之下选择轻生。

  在为生命的不幸逝去感到痛心的同时,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整治网暴之恶,刻不容缓。网络暴力的实质是一种低成本的精神伤害,恶语比刀剑更刺痛人心。我们正处于规模空前的互联网时代,通过网络,信息可以迅速扩散,呈现出几何级的放大效应,这也使得网络暴力呈现出比一般暴力形式可怕得多的力量。网络诽谤侮辱,对受害人有可能造成毁灭性的影响。即便事后加害人受到惩处、谣言得以澄清,造成的损失和伤害却往往难以弥补。依法严厉打击网络暴力,是顺应民意、顺应时代、顺应潮流之举。

  针对网暴行为,近年来各方加大了依法整治力度。今年年初,中央网信办开展了为期1个月的“清朗·2022年春节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其中重点整治的五个方面,排在首位的就是整治“网络暴力、散播谣言等问题”,包括借疫情、社会热点事件等挑动网民对立,进行人肉搜索、辱骂攻击等。众多网络平台升级预防网暴能力,新上线“风险提醒”“发文警示”等功能,整治不当私信和不当评论,推动形成预防网暴的合力。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强调:“对侵犯个人信息、煽动网络暴力侮辱诽谤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强调:“从严追诉网络诽谤、侮辱、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严重危害社会秩序、侵犯公民权利犯罪。”检察机关在推动取快递女子被造谣出轨案自诉转公诉后,接续发布公民人格权保护指导性案例。

多措并举加强治理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网络空间的法律威严容不得挑战,广大网民的合法权益必须得到保障。《通知》要求,加强内容识别预警,网站平台要建立网暴信息分类标准和典型案例样本库,在区分舆论监督和善意批评的基础上,明确细化涉网暴内容标准,增强识别预警准确性。构建网暴技术识别模型,及时发现预警网暴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建立涉网暴舆情应急响应机制,网站平台要组织专门工作力量,及时收集网暴相关热点话题和舆情线索,强化网暴舆情事前预警,做到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为强化网暴当事人保护,《通知》提出,设置一键防护功能,网站平台要根据自身特点,设置完善紧急防护功能,提供一键关闭陌生人私信、评论、转发和@消息等设置。优化私信规则,用户可根据自身需要自主设置仅接收好友私信或拒绝接收所有私信。同时,建立快速举报通道,向用户提供针对网暴信息的一键取证等功能,方便当事人快速收集证据。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支振锋表示,网络暴力类型的多样化催生了很多治理难题,需要对其进行综合协同式治理。一方面,监管部门在对平台赋予责任的同时也在赋予其权利,应当注重两者之间的平衡与协调;另一方面,应当通过技术手段识别有组织的网络水军的言论,将其作为打击的重点。

  下一步,网信部门还将依法从严处置处罚,对首发、多发、煽动发布网暴信息的账号,依法依规采取关闭账号等措施,情节特别严重的,全网禁止注册新账号,涉及违法犯罪的,移交相关部门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坚决打击借网暴事件蹭热度、推广引流、故意带偏节奏或者跨平台搬运拼接虚假信息等恶意营销炒作的行为。同时,对于网暴信息扎堆、防范机制不健全、举报受理处置不及时以及造成恶劣后果的网站平台,依法依规采取通报批评、限期整改、罚款、暂停信息更新、关闭网站等处置处罚措施,从严处理相关责任人。

  “网络暴力何时休?”这是广大网友的期盼,也是网络治理的目标。大家真切希望看到,施暴者不敢施暴、不能施暴、不想施暴,每个人都能放心对话、安心交流、舒心生活,共同打造一个向上向善、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最新文章

更多>>